- 联系人:李经理
- 手机:136-0194-9349
- 电话:021—59641310
- 传真:021—59641500
[今年的聚丙烯从风光走向的深渊]
发布日期:[2:05:38]共阅[1919]次
今年的聚丙烯从风光走向的深渊,近期的市场暴跌是市场的恐慌还是需求的减缓?这一点还是很难分清的,前期投机形成的泡沫的破裂,还未被市场完全消化,而近期的市场又暴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是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之间的博弈,那么市场是如何博弈的,我们共同关注。
在2008年4月份,那是的PP粉料价格在12好品质元/吨,以前的价格于这个价格相差不大,但是自四月后市场报价是一路高歌,几乎没有任何的阻击点,在6月中旬达到高点,个别报价将近 17000元/吨左右。这一轮推涨更多的是一轮资金的追击,由于中石化发出要增加国内成品油供应,相应的大幅减少裂解用油,市场开始出现资源紧张状况,部分企业开始进行囤货。而在此时国际原油价格是一路推涨,为此原油下游的聚丙烯也成了资金的投入的重地,据悉部分企业为了囤积聚丙烯,从民间市场中大举借债。到6月中旬,市场气氛到达顶点,下游企业已经无法消化高价的聚丙烯,部分丙纶市场被价格相对便宜的涤纶所代替,在2008年4、5月份丙纶短纤和丙纶纱线出口大量减少,短纤出口相对于2007年减少了34%左右,并且2008年5月的出口量相对四月下落30%以上。从这方面来看市场的萎缩是现实的,后期对泡沫的挤兑也是对市场回归理性的期待。后期来看,在8月份跌至11850元/吨左右,市场在奥运限制和检修等言论下出现反弹,但是后期市场一个高点后开始回落从技术上说是对需求减少的一个回应。
关键的部分就是回落后市场进行缓慢适应调整,转变成了大幅下跌。从前期市场来看,理论上由于需求的减少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会出现成交量和成交价格的下跌,而且在现实市场中确实出现了成交量和成交价的下滑,但由于贸易商控制市场出货量,市场上的资源相对压缩,在市场有效供给减少的情况下需求不变,市场会出现追逐资源出现成交价格上涨和成交量减少,但是市场出现成交价格和成交量的下滑,也就说明了市场中需求下降比供给减少的要大,其价格下调的幅度也相对有限。后期的中石化80万吨PP、PE库存的传言,也印证的市场上有限供给减少是真正的事实,大部分都进了仓库了。
后期,市场都预期到了中石化巨额库存的存在,在购买方看来,市场的供给是放大的,这样其预期的是交易价格应该下跌,而交易量应该有所增加,但事实上是成交量和价格都是向下调整的,这个市场解释也许就是“买涨不买跌”。在市场形成降价预期,市场更多人选择观望,这样可以规避货物价值下调带来的损失,市场中的有效需求量的受到挤压,形成需求减少,供给无形放大的供给结构,引致的结果是市场中的“双萎缩”。在通货理论中有螺旋通胀,即通胀引起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工资高了追求更多的商品,然后商品受需求追求以及生产商的成本增加导致的商品的上涨,较终形成恶性循环。那么在PP市场有点通缩的市场环境中,可以形成一种恶性压缩循环,即在价格下调中买方不断的压低市场,卖方之间的竞争压低市场,中石化销售模式中,贸易商可以通过谈判和拒绝拿货等方式保存自己实力,而买方在低价的打压下,一旦生产就要赔,那么买方应该是较先退出,这样有效需求再次减少,需求在不变的情况下,库存的增加就相当于供给的增加,市场形成成交量和价格的双下调。
在这以过程中国外的聚丙烯向中国市场“倾销”,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市场受到挤压,进一步打压市场货源结构。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全球其他市场的需求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供给结构发生变化,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使得国外产品看中相对需求较为大的中国市场。现在沙特、韩国和美国聚丙烯在中国市场开始抛货出售,市场价位是一拉在拉,对国内的中石化保价形成一定阻击。
通过经济学的供给分析,我们确定一个方向就是整个需求的减少对这次大跌带了实质性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能不考虑石油价格走软的因素,整个成本传到机制也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通过中石化进行产业转换形成的机会成本和沉淀成本的分析,挖掘更深入的必然因素,后期我们后从成本和制度方面来探讨聚丙烯市场的风雨历程。
在2008年4月份,那是的PP粉料价格在12好品质元/吨,以前的价格于这个价格相差不大,但是自四月后市场报价是一路高歌,几乎没有任何的阻击点,在6月中旬达到高点,个别报价将近 17000元/吨左右。这一轮推涨更多的是一轮资金的追击,由于中石化发出要增加国内成品油供应,相应的大幅减少裂解用油,市场开始出现资源紧张状况,部分企业开始进行囤货。而在此时国际原油价格是一路推涨,为此原油下游的聚丙烯也成了资金的投入的重地,据悉部分企业为了囤积聚丙烯,从民间市场中大举借债。到6月中旬,市场气氛到达顶点,下游企业已经无法消化高价的聚丙烯,部分丙纶市场被价格相对便宜的涤纶所代替,在2008年4、5月份丙纶短纤和丙纶纱线出口大量减少,短纤出口相对于2007年减少了34%左右,并且2008年5月的出口量相对四月下落30%以上。从这方面来看市场的萎缩是现实的,后期对泡沫的挤兑也是对市场回归理性的期待。后期来看,在8月份跌至11850元/吨左右,市场在奥运限制和检修等言论下出现反弹,但是后期市场一个高点后开始回落从技术上说是对需求减少的一个回应。
关键的部分就是回落后市场进行缓慢适应调整,转变成了大幅下跌。从前期市场来看,理论上由于需求的减少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会出现成交量和成交价格的下跌,而且在现实市场中确实出现了成交量和成交价的下滑,但由于贸易商控制市场出货量,市场上的资源相对压缩,在市场有效供给减少的情况下需求不变,市场会出现追逐资源出现成交价格上涨和成交量减少,但是市场出现成交价格和成交量的下滑,也就说明了市场中需求下降比供给减少的要大,其价格下调的幅度也相对有限。后期的中石化80万吨PP、PE库存的传言,也印证的市场上有限供给减少是真正的事实,大部分都进了仓库了。
后期,市场都预期到了中石化巨额库存的存在,在购买方看来,市场的供给是放大的,这样其预期的是交易价格应该下跌,而交易量应该有所增加,但事实上是成交量和价格都是向下调整的,这个市场解释也许就是“买涨不买跌”。在市场形成降价预期,市场更多人选择观望,这样可以规避货物价值下调带来的损失,市场中的有效需求量的受到挤压,形成需求减少,供给无形放大的供给结构,引致的结果是市场中的“双萎缩”。在通货理论中有螺旋通胀,即通胀引起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工资高了追求更多的商品,然后商品受需求追求以及生产商的成本增加导致的商品的上涨,较终形成恶性循环。那么在PP市场有点通缩的市场环境中,可以形成一种恶性压缩循环,即在价格下调中买方不断的压低市场,卖方之间的竞争压低市场,中石化销售模式中,贸易商可以通过谈判和拒绝拿货等方式保存自己实力,而买方在低价的打压下,一旦生产就要赔,那么买方应该是较先退出,这样有效需求再次减少,需求在不变的情况下,库存的增加就相当于供给的增加,市场形成成交量和价格的双下调。
在这以过程中国外的聚丙烯向中国市场“倾销”,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市场受到挤压,进一步打压市场货源结构。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全球其他市场的需求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供给结构发生变化,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使得国外产品看中相对需求较为大的中国市场。现在沙特、韩国和美国聚丙烯在中国市场开始抛货出售,市场价位是一拉在拉,对国内的中石化保价形成一定阻击。
通过经济学的供给分析,我们确定一个方向就是整个需求的减少对这次大跌带了实质性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能不考虑石油价格走软的因素,整个成本传到机制也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通过中石化进行产业转换形成的机会成本和沉淀成本的分析,挖掘更深入的必然因素,后期我们后从成本和制度方面来探讨聚丙烯市场的风雨历程。
相关资讯